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造成的骨折是一種后果嚴重的并發癥,致殘致死率高,其發生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此類并發癥的治療問題將成為新的臨床焦點。醫路講糖特邀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王銀河教授分享“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機制與治療”。
采訪視頻
甜蜜的脆弱 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
糖尿病、骨質疏松癥均屬代謝性疾病。代謝性疾病會同時影響骨形成和骨吸收。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型糖尿病患者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在50%以上。近年來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代謝性骨病的發病率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明顯高于普通人群,骨質疏松癥發生率可達20%-60%。
王銀河教授介紹:“臨床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較易患骨質疏松癥,其骨代謝改變特點是‘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加,其中骨形成下降更為明顯’。這和我們團隊在2015年進行的基礎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糖尿病會誘發骨質疏松性骨折并導致骨質疏松癥恢復的延遲,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困難?!?/p>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肥胖癥的全球流行,2型糖尿病變得很常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是造成骨折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蓖踅淌趶娬{,“在臨床實踐中,要加強對高危人群的關注和治療?!?/p>
尋根溯源 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謝特征
骨轉換狀態變化是骨質疏松癥發病機制重要的組成部分。
“生化指標的檢測,有反映骨形成的指標和反映骨吸收的指標?!蓖踅淌诜窒淼?,“我們團隊進行的基礎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謝改變特點是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但骨吸收不及骨形成變化顯著。所以,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癥的檢查指標以骨形成低下為主要表現,相應的,在治療上要以促進骨形成為主要目標?!?/p>
骨轉換指標的變化快于骨密度的變化,能較為快速敏感反映骨代謝的狀況?!安徽?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均處于低骨轉換率狀態,從而導致骨礦物質丟失!”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折風險高
糖尿病患者的骨形成存在障礙,骨質量、骨結構就更容易出現問題。骨質疏松癥是骨質量和骨強度下降導致的疾病。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量減少,即有機質和無機質均減少,從而骨的彈性、韌性和硬度降低,導致骨折發生的概率增加。王銀河教授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健康的骨骼好比堅硬的木材,而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骼,就好比腐朽的木材,不經意地扭傷或摔倒,都可能造成低能量骨折,即脆性骨折?!?/p>
王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總結道,“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導致的骨折和單純骨質疏松癥導致的骨折發生的部位基本一致,以脊柱、椎體骨折為主,髖部、腕關節、踝關節等都是骨折高發部位。如果骨折沒有嚴重影響功能,應以保守治療為主?!?/p>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折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造成的骨折和普通骨折的治療是有相似性的?!本唧w的治療方法應根據骨折部位、骨折類型、骨質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狀況,判斷骨折發生的部位出現的功能影響而定,權衡手術和非手術治療的利弊,作出合理選擇。王銀河教授認為,無論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抗骨質疏松的藥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以“骨形成下降,伴隨一定程度的骨吸收增加”為主要表現,治療上以骨形成促進為主。骨質疏松癥骨折的西藥治療主要分為抑制骨吸收的藥物、促進骨形成藥物、促進礦化類藥物。
在中醫學上,稱骨質疏松癥為“骨痿”“骨痹”,講究“補腎壯骨”。腎精虧虛、腎陽不足的患者,在治療上應“填補腎之精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補腎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補脾。
王銀河教授表示:“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方案中經常會出現中醫藥的身影。中醫藥對改善臨床癥狀、調節整體狀態、提高生命質量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骨疏康一方針對多證,對腎精虧虛、腎陽不足、脾腎兩虛,兼有瘀血阻絡者均有益處;療效機制也比較清楚,通過促進成骨細胞分化而促進骨形成、抑制破骨細胞分化而抑制骨吸收,能明顯增加肌肉能量代謝而改善骨骼肌肉協調性,增加患者行走的穩定性,防止老年人摔倒。同時,藥物的補中益氣作用,能提高‘精神頭兒’,患者用藥體驗好。無糖型骨疏康更是對糖尿病患者十分友好?!?/p>
王銀河 教授
專家職務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導師
江蘇省醫學重點人才、衛生拔尖人才、333人才、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
南京鼓樓醫院第一批學術學科后備人才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慧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委、骨骼肌肉健康教育學組主委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社區老年骨健康管理學組副主委、江蘇省社區老年骨健康學組主委
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會江蘇省骨內科學組副主委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南京市工作委員會副主委
中華中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常委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骨與關節分會常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質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委
江蘇省康復醫學會骨骼肌肉學組常委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全國青年委員、骨代謝疾病學組委員、江蘇省委員
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學會委員
來源:醫路講糖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meFyMHTzVVTndqEhB_OfVw